close
有好朋友要去上王神父的隱喻的課,
她提到,『隱喻應當是一門藝術,說故事的人給了一個背景,一些有沒有的,然後會聽故事的人就會聽懂了。你真的認為那些人聽懂了? 還有,我好奇的是為什麼一部份的人卻沒有聽懂?』
基於這些理由,她從台北跑到高雄去上課去了。
對於那個有些人聽懂,有些人聽不懂,以及聽得懂的人到底有沒有聽懂?
這個疑問,讓我回想了自己跟隱喻有關的點點滴滴。
******************************
自己大概在2000年前後,有機會參加王理書老師的工作坊,
之後也一直把握機會,跟著王理書老師在各地的工作坊,盡可能的學習。
2002年寒假,有機會開始跟隨王輔天神父學習艾瑞克森式的催眠。
而後一路的學習,摸索,應用。
我自己覺得,『治療性的隱喻』要說得好,
首先要能夠判斷,什麼是我們說話的人自己的(自己想要的,自己想給的),
再來呢,要能夠創造一個空間(這是魔術師的角色),給出一些人物,佈景,
讓當事人開始能夠被引發觸動,接下來,帶領的人要能夠允許以及保證(這是國王的角色)。
要能做到以上兩項,那麼,語言模式裡面的米爾頓模式的靈活運用,是先決條件。
如果上過催眠小精靈,
對於那個『明確的模糊』或者『包得夠大』的敘述方式能夠掌握的話,
基本上不太會出現你講的東西別人聽不懂的狀況。
回到NLP更早一點的概念,
地圖不等於疆域,
我們自己的地圖一定不等於當事人心中的地圖,
因此,我們在開始說隱喻之前,先要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
然後才能進入到對方的內在地圖裡面,
用他的思考方式以及語言,說一個他聽得懂,
並且對他有意義的隱喻故事給他。
有意思的一點是,他領悟到什麼,常常不是我們所能預期以及控制的。
所以,
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讓對方感覺到聽到什麼,或者聽懂了什麼,
做不到的是,他聽到的,跟我們一開始想要他聽到的,之間嚴格的對應。
其實,
在述說的過程當中,說出來的故事,常常也跟原來開始時候的意圖,是完全不同的。
她提到,『隱喻應當是一門藝術,說故事的人給了一個背景,一些有沒有的,然後會聽故事的人就會聽懂了。你真的認為那些人聽懂了? 還有,我好奇的是為什麼一部份的人卻沒有聽懂?』
基於這些理由,她從台北跑到高雄去上課去了。
對於那個有些人聽懂,有些人聽不懂,以及聽得懂的人到底有沒有聽懂?
這個疑問,讓我回想了自己跟隱喻有關的點點滴滴。
******************************
自己大概在2000年前後,有機會參加王理書老師的工作坊,
之後也一直把握機會,跟著王理書老師在各地的工作坊,盡可能的學習。
2002年寒假,有機會開始跟隨王輔天神父學習艾瑞克森式的催眠。
而後一路的學習,摸索,應用。
我自己覺得,『治療性的隱喻』要說得好,
首先要能夠判斷,什麼是我們說話的人自己的(自己想要的,自己想給的),
再來呢,要能夠創造一個空間(這是魔術師的角色),給出一些人物,佈景,
讓當事人開始能夠被引發觸動,接下來,帶領的人要能夠允許以及保證(這是國王的角色)。
要能做到以上兩項,那麼,語言模式裡面的米爾頓模式的靈活運用,是先決條件。
如果上過催眠小精靈,
對於那個『明確的模糊』或者『包得夠大』的敘述方式能夠掌握的話,
基本上不太會出現你講的東西別人聽不懂的狀況。
回到NLP更早一點的概念,
地圖不等於疆域,
我們自己的地圖一定不等於當事人心中的地圖,
因此,我們在開始說隱喻之前,先要了解對方的內在世界,
然後才能進入到對方的內在地圖裡面,
用他的思考方式以及語言,說一個他聽得懂,
並且對他有意義的隱喻故事給他。
有意思的一點是,他領悟到什麼,常常不是我們所能預期以及控制的。
所以,
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讓對方感覺到聽到什麼,或者聽懂了什麼,
做不到的是,他聽到的,跟我們一開始想要他聽到的,之間嚴格的對應。
其實,
在述說的過程當中,說出來的故事,常常也跟原來開始時候的意圖,是完全不同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