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除了我自己很喜歡它提出來的概念以外,

也是對於好朋友小萍的一個心得分享。

對於金錢,我們在社會當中扮演的角色是怎樣的呢?

是努力的直接去面對它,

還是迂迴的用其他的方式靠近它?

*************************************************************
這兩種角色,前者稱為金錢的『供養者』,它指的是為系統帶來金錢收入的人。在家庭當中,指的是負擔家計的主要以及次要成員。在職場當中,指的是負責直接創造營收的人,例如,銷售人員。

後者稱為金錢的『組織者』,他的責任是創造一個最能讓供養者充分利用時間的環境。所以組織者負責提供支援,維護,例行工作與先前的準備工作,整理數據,分析,歸類,追蹤,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組織者是照料看守的高手。

一般來說,供養者的收入遠遠高於組織者,也因此,在幾乎所有的體系裡面,不管是工作或者在家庭中,供養者都享有較多的肯定,較高的地位,比較能影響事情的結果,擁有較多的選擇,並且能夠發揮較多權力。

這是因為供養者的工作清楚可見,而且客觀容易評量。你今年的銷售業績是多少?你爭取到多少補助經費?你增加多少新的病患?

相對的,組織者的收入幾乎都比較少,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不重要,而是因為他們的工作難以評價。

除此之外,供養者的成就感來自於產生的金錢數字,而對於組織者來說,他們工作的滿足感通常來自於幫助別人綻放光芒。通常他們的回饋不是立即性的,而是要等待數個月甚至於數年之久,這中間或許還會倍感挫折,最後才峰迴路轉,受到肯定與認同。

優秀的組織者,通常他的能見度遠遠不如優秀的供養者,當所有的事情都『順利的進行』時,或者正確的訊息都在『剛好有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時候,背後的組織者做出的傑出貢獻,通常不會被覺察。

一般來說,供養者的壓力直接具體,但是他們專心一志,只做好那件事情。而組織者必須兼顧多種事情,這些事情之間或許還會彼此衝突,或者競爭時間與心力。對組織者來說,事情很難有『做完』的一天。

這兩類型的人,在人格特質以及價值觀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難比較供養者與組織者的優劣。

一般來說,供養者是成就取向的,因此,他可能在人際關係當中表現拙劣。他可能無法發展出培養親密關係的技巧,他在感情上面通常需要依附他們,通常是他們的配偶或者家人,來替他們條解人際關係。別看他們平常生龍活虎的,一旦這個負責他與世界聯繫的人物不負存在時,他的失落以及打擊,可能會讓認識他的人感到震驚。

---------------------------------------------------------------------

很喜歡這個概念,把人們對於金錢的關係,用兩個簡單的角色來區分開來。

相對於工商界,在學校當中從事教職的人,常常會被認為對於社會的貢獻比較少,我想,這也是來自於我們的產品沒辦法量化比較的關係。

而同樣在學校當中,負責那些與升學考試直接相關的科目的老師,似乎說話的聲音也比較大。而我這種輔導老師的角色,因為『學生沒有變壞』是無法覺察的,在組織當中的影響力也就隱微難見。

然而,兩種角色帶來的滿足感不一樣,每個人可以做的是,讓自己有機會扮演這兩種角色,然後覺察一下,什麼是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

不過呢,在現在分工如此精密的社會,一般來說,念理工科系的人,比較享有這樣的自由度,反過來,念文科的朋友,好像沒有機會反過來探索嘗試,這是社會客觀的限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