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他覺得家人需要幫助,

跟他說去找諮商師談談,

可是家人表現得毫無動機。

他問我該怎麼辦?

是該盡力強力的帶他去接受諮商?

還是先放下來,等過一陣子再說?

**********************************


碰到這種『非自願性個案』,
也就是說當事人沒有意願,然後是由其他人推動希望他來接受諮商的情況,
通常效果不好。

原因如下:
一來,牽涉到彼此的權力關係,
如果他願意來,通常他就是順從的,
於是這個推動他來接受諮商的『重要他人』,
其實才是整個系統當中最有權力,
也是如果真的希望系統有所改變,
真正最有效的切入點,
而不是那個出現問題的人。

二來,
讓沒有病識感或者不願意尋求面談的人來諮商,
這會更深一層的牽動到當事人他對於自己自我形象的定位的問題。
當他不確定自己需要什麼就把他投入到諮商情境當中,
我認為對於當事人來說,恐怕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舉動本身,
就暗示著周圍的人認為他是『有問題的』。
光是這件事情,我想就足以阻卻其他訊息進入到當事人的認知系統裡面。

所以,對於如何幫助非自願個案這個很常見也很重要的課題,

我倒是認為,
需要釐清的是他對於自己未來的規劃是什麼,
針對這樣的目標,他已經有些什麼,
還需要一些什麼。

從這個角度切入,
或許不是一次兩次就可以談清楚,
然而,
我相信每多談一次,
他會更清楚自己一些。
或許表面上看到的表現仍然一樣,
但是等到時候到的時候,
自然會有改變。

不妨偷偷用點『邏輯經驗層次貫通法』,
就跟他分享這幾年你自己的學習跟一些體驗,
用一種說你自己的故事的氛圍,
就是一種透過你的敘述來看到你在這幾年當中生面的豐富與變化,
我想這應該蠻能夠吸引人的。

如果你願意,可以再運用愛瑞克森式催眠的一些概念與技巧,
順便偷偷放進去一些你想要他思考或者接收的訊息進去,
看看會有啥米反應。

不過呢,這招用在越親近的人身上,
越不能急,要慢慢來,吃緊弄破碗,切記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