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徵得呂教授同意,將這篇好文章的後半部轉載於後。
生命樹
(四)佛教對催眠學運用的觀點
復次,就催眠 學運用而言。NLP的許多練習方法,包括前述的重新架構與換框法,都是運用催眠語言模式進行,它可以深入潛意識狀態帶動神經語言程式的重整或重新設定,這 是不用置疑的。然而,一般人對催眠有許多的誤解,認為處於催眠狀態的被催眠者將喪失自主能力,像傀儡一樣地被擺弄,這都是不甚正確的看法。若要能進入催眠 狀態,當事人需要具備足夠的專注力,缺乏專注力的人是無法被催眠的。為此,正確而言,催眠應該被視是一種專注的藝術或技藝。同時兼具宗教學者、哲學家與催 眠治療師身份的筆者,從累積的種種個案經驗中認為:催眠與宗教、神話以及巫術、魔法的本質與結構源自同一根源。
就佛教而言,佛陀許多教法都 是透過「止觀」雙運的方法練習,例如前述的《清淨道論》「四十業處」裡不淨觀、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觀等,都是配合止觀進行練習。「止觀」分別可視為「專注 力」(止)與「觀察力」(觀)的練習,兩者如同飛鳥的雙翼,兩者缺一,就無法順利飛行。此中,「止」(巴利:Samadhi)要求專注力,「觀」(巴 利:Vipassana)要求帶著想像的觀察力。佛教認識論認為,在吾人對世界的認識過程中,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已然參與其中,並且「想蘊」所負責「取相」 之想像力活動,也是伴隨在認知世界(包括自我與他者)的微細過程中,它無法被剝離殆盡。
以不淨觀的取相和想像之練習為例,如果缺乏想蘊運作 的想像力,卻要觀察他人身體或自己身體的白骨現前相,這是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道理,以六隨念的佛隨念法門而言,如果從不去想像與憶念佛陀的種種美好德行, 也是不能升起安住的信心。雖然佛教經典與其身心技術裡經常提到「正念解脫」,強調正念與解脫的關聯性,不過並不代表佛陀教導內容只有正念這一味。當代許多 學派緊守著正念之道,似乎認為如實觀照身受心法等四念處即可解脫,不太需要其他層次身心技術的輔助,這種過度化約的觀點並非錯誤,只是這種觀點對於正念之 道形成的背景遺漏太多互相連結的資訊,從而過度將佛陀教導的諸多層次給扁平化。
就催眠學而言,同時兼具專注力與帶著想像的觀察力的任何認知 活動皆可視為是廣義的催眠了。換言之,以現代語境詮釋之,不僅是四念處,包括慈悲喜捨四無量、地水火風四界,以及以強調顏色為主的十遍處禪修法等,佛教這 些重要的身心技巧都是相當高階與寶貴的催眠學教材,有助於現代人舒緩身心壓力。如同NLP對催眠學的重視一樣,其實佛陀的教法裡同時涵蘊著許多非常精妙的 催眠學理論與技術,它們值得現代人透過現代語境深入挖掘與闡釋。佛教界若能開放更廣闊的當代視野與催眠學對話和觀摩,會從他者的鏡映中看到自身的重新再 現。
(五)佛教對自我轉變的觀點
還 有,就自我轉變而言。佛教與NLP都強調自我轉變,並且主張這種轉變先從自我練習與修行開始,亦即從煩惱轉換到喜悅,從恐懼轉換到無憂,從怯弱轉換到自 信。不過彼此在終極方向略有不同。NLP是一套世俗化的身心語言程式學,它的目的在於:促進與達到外在世界資訊與內在表象系統之間的良好溝通,豐富自我人 格與生命。所謂的「豐富」,也包括財、色、名、食、睡等世俗的多樣化需求,例如:如何獲得財富、獲得好人緣、獲得美好名聲、獲得健康與瘦身、獲得日日好眠 等等。我們可以發現到,Robert Dilts為NLP 所建構的「神經從屬等級」(Neurological Levels,包括: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自我認同)時,一開始並沒有提到宗教超越界的層級,直到後來才補充上「靈性」(Spirit)這個層級,讓 NLP在自我轉變的議題提升到靈性(宗教)的超越性方向。不過,就整體NLP的理論發展與實踐走向而言,靈性層次的開發並不多見,NLP徹底徹尾是一套世 俗性濃厚的身心行為技術。但是這套身心技術是一套實用的方法,因而新時代運動也援用這個方法並納入其中。
相較之,佛教教法並非沒有談到前述 NLP所重視的世俗多樣化需求,佛教除了世俗生命的關懷外,還有出世間的、徹底解脫煩惱的終極理想。不過,由於佛教是把自我(包括無我)概念放入佛陀時代 印度宗教背後龐大的輪迴神話系統裡,為此,一旦談到自我轉變的議題時,任何藉由佛法實踐所帶來的身心變化之結果,都會相應於背後的輪迴業力法則,同時也涉 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等)的神話宇宙論裡的階次。佛教的寶貴知識與種種身心技巧,很密切地與當時印度神話、宗教信仰、宇宙論相涉,很難有機會從中剝 離開來。這個部份,如何從現代語境給予詮解,值得思考。
(六)佛教對NLP身心技術操作程序的吸收
另 外,身心技術的程式與所謂的修行方法上。佛教與NLP都有它各自特色的身心技術與修行方法。不同的是,佛教自身礙於傳統的體制宗教與成文的宗教經典之限 制,所運用的語言模式除非經過特殊轉換,否則不容易套用現代語境闡釋讓有需求的人弄懂,這也造成現代人既不易深入理解、亦很難有效地操作佛教自身的身心技 術方法論。再者,許多記載在經典裡的法門僅是原則性交代,較缺少有條理的、分析的、細部的、操作性的、邏輯的解釋;而闡釋與解釋這些法門的阿毗達摩論典雖 然也有,但是使用的語境模式與現代人相去甚遠,且各系統經論解釋出入也多,不僅模糊,而且含混,下手處從頭到尾無法具體明白交代細部次第與種種經驗細節。 舉個例子,觀呼吸配合身、受、心、法等「四念處」的「十六勝行」怎麼修?華嚴三昧如何定?五重唯識觀要怎麼觀?諸此種種,經典名相繁瑣,各家解釋存異,越 解釋到後面越抽象越不具體,越賣弄文字與知見。
相對之下,NLP善用七0年代以降的科學成果,融合當代語言學、各種學派的心理學、催眠治療 學等理論,以系統性、可操作性、清晰性的程式步驟作為身心技術的練習,無論是在表達意義上,或是在拆解分析身心技術上,顯得清晰明瞭。兩者比較之下,佛教 的身心技術若要在當代獲得更深刻與實效的細緻技巧發揮,確實可以借鏡NLP的身心語言程式學,來重寫佛教的身心語言程式學。
五、結論:以佛法開發當代實效的身心技術
許 多人說「佛法很好用,有佛法就有辦法」,但是一談到究竟要怎麼用、如何用,卻未必能整理出具體步驟與運用技巧。於是,在日常生活身心觸境無法運用下,儘管 說法者敦敦,而聽法者卻藐藐,最後佛法就被世人刻板印象地歸類在傳統宗教的範疇下,與缺乏實用的玄學思想等同。這是個危機,一個在現實生活缺乏普遍實效的 學科,很容易失去現實的存在價值。如果佛教對人生的問題無法隨時隨地提供更好的解答時,作為治療學的佛教也有可能走到這一步,僅是「玄學」而非「顯學」。
佛 教起源之際,佛陀的教法與主導當時印度宗教界的主流神話思想共構甚深,兩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至今亦無法絲毫分離。借用榮格的術語,這是佛教與當時印度宗 教之間的「共時性」,用印度宗教術語,這也就是佛教與當時印度宗教的「共業」了。然而,此處問題的思考重點在於:主導每一個時代的主流思想會變遷,古老時 代的主流思想未必在當代仍具宰制性地位,一旦變遷後,佛教如何當代新的主流思想對話與重新共構,甚至翻新既有的論述模式,重新採用當代語境來過濾與精緻解 析其身心技術的實效性。這個問題值得關心佛教現代化者思考與審慎醞釀。
參考資料
木村佳世子
2010 《圖解NLP潛能激發(職場專用)》,台北:世茂出版社。
黃創華
2009 〈如何促進佛法與心理學的對話:正念療癒為核心的考察與省思〉,發表於「佛教與心理學研討會」,桃園:元智大學,2009/06/19。
羅瑞梅
2004 《《奇蹟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的「無明」之比較:兼論心時代的觀點》,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家倫
2002 《新時代運動在台灣發展的社會分析》,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湯敬全
2009 《新時代高靈的生命關懷》,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悠露洋子
2011 《喚醒內心力量的NLP心理學》,台北:世茂出版社。
班德勒
2011 《自我轉變的驚人秘密》,台北:方智出版社。
Lewis & Melton,
1992 Perspectives on the New Age. SUNY Press.
Nietzsche,
1879 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
Whitfield, H. J.
2006 Towards case-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behaviouraltherapies: A mindfulness-based rationalemotive behaviour therapy. Counse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 19(2), 205-217.
本文發表於「第五屆印度學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主辦,2011年11月25-26日。版權所有,請勿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