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讀到一篇部落格文章,
催眠療癒不了甚麼(出自華人愛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台北分會),
文中強調,不是把人帶進去催眠狀態當事人就會自然而然發生改變,
作者認為,
改變的原因是因為催眠連結到當事人自身的內在資源!
換句話說,催眠是一個途徑,是一個工具!
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幫助當事人連結到他的內在資源,來促使他改變。
催眠並不是治療的終點。
**********************************
我很同意作者的看法,進入催眠狀態,其實只是一個氛圍而已,
在這個氛圍當中,當事人覺得是催眠者提供了改變的機會,
是催眠者引導或者做了甚麼讓當事人變得不一樣。
這個被引導的感覺,很重要,可以說是提供了改變發生的心理支持,
這樣的感覺,也讓而很多催眠者誤以為是他的催眠引發了當事人的改變,
其實呢,我認為事情不是這樣的。
怎麼說呢?
我會想到Gilligan的容器的概念,
而這個概念,其實來自於榮格。
用榮格自己的話跟案例,來說明我想說的概念吧!
(以下引自"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台北:立緒,頁59-61)
不論是治療技巧或學理都沒有普遍的應用模式可循,因為我們所接受與治療的每個案例,都是特定情境中的個體。我記得我花了九年時間來治療的一個案例。由於他住在海外,我每年只看到他幾個禮拜。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他真正的困擾在哪裡,但我也知道他並不想接近真相,才會轉化為激烈的防衛反應,使我們之間有決裂之虞。..........
然而,到了第十年,案主告訴我他已經痊癒,所有的病徵都消失了。我嚇了一跳,因為理論上他的病況已無可救藥。他注意到我的訝異,便笑著說: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你,因為你始終如一的機敏與耐心,幫助我超越了引起我精神官能症的痛苦原因。現在,我準備好了要向你坦白沉述這個痛苦的種種。如果我之前就能坦然與你談論它,那我早在第一次來找你的時候就會說了。但那樣做會毀掉我跟你的關係,我將何以自處?我必定已經道德破產了。十年來,我學會了信任你,當我的自信日漸增長,我的狀況究改善了,我的進步是因為這個緩慢的過程恢復了我對自己的信賴。現在,我已經強壯到能討論曾經毀掉我的問題。
然後,他痛心疾首徹頭徹尾的告白了他的問題,這讓我終於明白,為甚麼我們的治療要經歷如此迂迴的過程。一開始的震撼使得他一直無法面對。他需要另一個人的協助,在此,治療的目標即是慢慢去建立他的信心,而非證明某種臨床(治療)理論。
我從類似案例中學習到,調整自己的方法,以適應個別案主的需求,而不是讓自己執著在普遍理論做考量。畢竟,這樣的考量可能無法施用於不同的案例上。..........
如果要把每個案例都當做新的案例來考量,首先必須找出個別的進路。有時候,我會毫不猶豫一頭栽進童年事件和幻想的仔細研究,有時候,我會從既有的頭緒開始,即使這很可能意味著要高飛到最遙不可及的形上學冥思。這有賴於好好學習不同案主的語言,順著他們潛意識的蛛絲馬跡,走向光明。有些案例需要用某種方法,有些則需要換一種方法。
*********************************
在榮格上述的這段文字當中,
我們可以知道,是當事人,他自己清楚的意識或者隱微的潛意識,
知道他來找治療者(助人者)所需要得到的是甚麼,
治療者只是提供了這個氣氛。
榮格的這個個案需要一個可以讓他相信的人,
而榮格長期的一致的態度,讓這個個案能夠真正的放心相信他,
而改變,就在這個逐漸相信的過程中發生。
榮格做了甚麼?
你可以說他甚麼都沒做,
也可以說他甚麼都做了。
另外,這段文字的後半段,
讓我想起NLP的治療觀,
治療者必須夠敏銳,知道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反應。
當對方沒有產生預期(設定好的)的改變的時候,
那麼,助人者需要能夠隨時跳出原來的框架,
換個角度,或者換個理論,來思考可以做些甚麼之前沒有做過的,
甚至於,換個(在互動過程當中的)地位。
看完這篇,如果您意猶未盡,推薦您接著去看阿德哥哥的這篇"地圖不是實地"。
(以下引自"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台北:立緒,頁59-61)
不論是治療技巧或學理都沒有普遍的應用模式可循,因為我們所接受與治療的每個案例,都是特定情境中的個體。我記得我花了九年時間來治療的一個案例。由於他住在海外,我每年只看到他幾個禮拜。其實我一開始就知道他真正的困擾在哪裡,但我也知道他並不想接近真相,才會轉化為激烈的防衛反應,使我們之間有決裂之虞。..........
然而,到了第十年,案主告訴我他已經痊癒,所有的病徵都消失了。我嚇了一跳,因為理論上他的病況已無可救藥。他注意到我的訝異,便笑著說:
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謝你,因為你始終如一的機敏與耐心,幫助我超越了引起我精神官能症的痛苦原因。現在,我準備好了要向你坦白沉述這個痛苦的種種。如果我之前就能坦然與你談論它,那我早在第一次來找你的時候就會說了。但那樣做會毀掉我跟你的關係,我將何以自處?我必定已經道德破產了。十年來,我學會了信任你,當我的自信日漸增長,我的狀況究改善了,我的進步是因為這個緩慢的過程恢復了我對自己的信賴。現在,我已經強壯到能討論曾經毀掉我的問題。
然後,他痛心疾首徹頭徹尾的告白了他的問題,這讓我終於明白,為甚麼我們的治療要經歷如此迂迴的過程。一開始的震撼使得他一直無法面對。他需要另一個人的協助,在此,治療的目標即是慢慢去建立他的信心,而非證明某種臨床(治療)理論。
我從類似案例中學習到,調整自己的方法,以適應個別案主的需求,而不是讓自己執著在普遍理論做考量。畢竟,這樣的考量可能無法施用於不同的案例上。..........
如果要把每個案例都當做新的案例來考量,首先必須找出個別的進路。有時候,我會毫不猶豫一頭栽進童年事件和幻想的仔細研究,有時候,我會從既有的頭緒開始,即使這很可能意味著要高飛到最遙不可及的形上學冥思。這有賴於好好學習不同案主的語言,順著他們潛意識的蛛絲馬跡,走向光明。有些案例需要用某種方法,有些則需要換一種方法。
*********************************
在榮格上述的這段文字當中,
我們可以知道,是當事人,他自己清楚的意識或者隱微的潛意識,
知道他來找治療者(助人者)所需要得到的是甚麼,
治療者只是提供了這個氣氛。
榮格的這個個案需要一個可以讓他相信的人,
而榮格長期的一致的態度,讓這個個案能夠真正的放心相信他,
而改變,就在這個逐漸相信的過程中發生。
榮格做了甚麼?
你可以說他甚麼都沒做,
也可以說他甚麼都做了。
另外,這段文字的後半段,
讓我想起NLP的治療觀,
治療者必須夠敏銳,知道溝通的意義在於對方的反應。
當對方沒有產生預期(設定好的)的改變的時候,
那麼,助人者需要能夠隨時跳出原來的框架,
換個角度,或者換個理論,來思考可以做些甚麼之前沒有做過的,
甚至於,換個(在互動過程當中的)地位。
看完這篇,如果您意猶未盡,推薦您接著去看阿德哥哥的這篇"地圖不是實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