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53222_10158590180383133_7308844994823387369_n
 

如何給出自己沒有得到過的愛
(1/5晚上八點半開直播來聊孤兒的感受喔)
.
那個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的孩子,
長到以後,
如何可能給出愛呢?
這個問題很大。
.
幾十年來,
台灣流行卡爾.羅傑斯的"無條件的愛"的概念,
只是在東亞文化當中,
我們講究的是有條件的愛,
是一種上下位階分明的對待,
是一種發展到極致的時候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樣的不允許挑戰跟懷疑的規條。
.
我們一直陷在一個困境裡面,
我們假裝可以給出無條件的愛,
然而實際上我們很少人有機會經驗到無條件的愛,
所以或許理論上說得頭頭是道,
落實到實際生活當中,
還是拿孩子當成自己的財產,
還是覺得只要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孩子就應該說好。
.
所以我們給不出無條件的正向關懷,
於是我們也就沒有人能夠在童年時期免於這個或者那個的創傷。
按照最近流行的童年創傷的理論,
引申出一句蠻淺顯易懂的說法:
幸運的人用童年來療癒一輩子的創傷,
不幸的人用一輩子來療癒童年的創傷。
既然沒有一個愛的源頭,
後面的人就給不出愛的溫柔,
於是,
那幾乎是一種無解的難題。
.
然而,
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
我們常常說,
一個人直到成為父母他才是完整的一個人。
這裡似乎有個救贖的機會,
當我們成為父母親以後,
我們能夠讓心中的黑洞得到修復,
讓內在的桎梏得到解放。
我總是想不明白為何能夠。
.
有的人的說法是,
因為有了兒女,
我們對待兒女的時候就好像在療癒自己,
因此完整可以由此而來。
.
對於這種說法,
我覺得可以參考,
但是無法完全認同。
因為那也只是一種替代性的滿足,
個人的創傷還是在那裏。
.
很多事情是一個巧合,
我看完了"孤兒"那本書,
在還書的時候在櫃檯旁邊的手推車上,
看到了一本介紹日本動漫導演細田守在2015年上映的動畫"怪物的孩子"的書。
說實話,
我是因為忘了在拿預訂的書以後退出帳號,
擔心被人誤用,
所以趕緊想把借書的額度用滿,
這樣就不用提心吊膽了。
然後看到書的封面的圖案,
然後很快地翻了一下看見裡面居然有不少俊男美女的照片,
我想這應該是一本讀起來輕鬆愉快的劇本書,
當下就借了回來。
.
不出所料,
這的確是一本輕鬆愉快的書。
然而,
書中主要介紹的動畫是"怪物的孩子",
這部動畫的男主角一開始出場的時候才九歲。
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
男孩跟著媽媽,
不幸媽媽過世,
於是他在眾多親戚之間輾轉流離。
於是他想著要離開人類的世界,
剛好,從怪物世界來了一個武學大師,
他是要來尋找徒弟的。
男孩子跟在大師身後,
闖進了另外一個世界。
.
後來......後來男孩開始跟著大師學武功,
可是大師其實是無師自通的,
從來沒有人教過他,
所他也不懂得如何教小男孩。
小男孩因此大發脾氣,
大師也很生氣。
也覺得自己很委屈。
原來,大師也是個孤兒,
從來沒有人教他武功,
也沒有人真正關心過他。
.
就在大師坦承自己不懂如何教武功,
也為了小男孩而瀕臨崩潰。
小男孩決定了自己如何學習,
他從模仿大師的一舉一動開始,
觀察入微,
維妙維肖,
甚至於到後來同樣的招式他可以打敗大師。
.
是的,
生命自己會找到出路,
不懂得怎麼教的師父承認了自己的無能為力以及孤獨,
認真想要學的小男孩接受了師父能力的極限然後成為教學路上的夥伴。
兩個孤兒,
一起長大了。
.
我們從來都不完美,
所以在為人父母師表長官的時候,
總是難免會傷害到對方。
因為我們面臨的世界不斷更新,
沒有一本手冊可以事先寫好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我們會有情緒的波動,
我們會有身體的極限,
我們會有沒有遇過的情況,
這時候,
我們可能在霎那之間陷入了孤兒的狀態裡面,
我們覺得無助無力覺得沒有人在乎自己。
.
然而,當我們真的想要得到愛,
真的願意試著給出愛,
我們承認自己原來也是有極限的凡人,
放下身段,
彼此觀察摸索互動回應修改,
或許跌跌撞撞,
或許粗糙不堪,
然而,
只要我們用心,
只要我們承認自己也是在學習之中,
那麼,
對方就會知道,
這真的是愛。
.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總是得要有人帶頭打破這個死循環
#或許姿勢不好看但是誠意滿滿
#放下身分與階級的好好去愛 
顯示較少
— 覺得感恩。
arrow
arrow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