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朋友談到情緒會引發工作記憶容量的減小,
那麼,
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怎麼應用呢?
以下是我們的談話
(因為文章很長,而且理論密度很大,
所以分成兩部分)
************************
當下的實像:
我問你一件事,你知道有人把「工作記憶」跟「情緒」連在一起做的論文或研究嗎?
生命樹:
很久沒看論文了,但是應該會有,這是最近腦神經科學以及對記憶的研究,共同關心的主題。
當下的實像:
喔,可以分享你的心得嗎?
生命樹:
一般來講,心情不好的時候,注意力範圍就會縮小,這也代表著工作記憶的訊息處理量下降。
心得就這麼多啦,怎樣?
當下的實像:
最近不是有新研究,工作記憶其實只有三、四個,比Miller的7+-2還少
生命樹:
恩啊,沒錯,之前我好像也貼過另外一篇,以研究統計的學者為研究對象,發現他們能夠記住的項目也只有四五個,這還是正常的狀態底下的研究。當一個人有情緒的時候,或許就剩下隧道視覺了。
當下的實像:
回到你說的,有情緒的時候,專注力的焦點只剩下一、兩點的事情,你一定知道,我最近練轉移專注力跟肌肉放鬆,真的是狂練。然後上星期發生一件事情,我和朋友交換意見完後,刻意的運用轉移專注力與肌肉放鬆技巧,同時不像以前一樣,打電話或上網找人訴苦。
生命樹:
嗯嗯,好深的修為,要是我一定到處哭訴
當下的實像:
後來,隔了幾天,有些人再來找我討論
我發現,我記得這件事,但除非我去深入討論,不然我「主觀的覺得」,這只是一件小事,而且「完全沒有伴隨的身體反應」。
也就是說,跟我從前的模式比較起來,這變成不是一個情緒很大的事件。雖然大家都覺得,我可能很受傷,或者是在壓抑情緒,可我真的覺得,就是沒有太大的身體反應,頭不痛,呼吸很順,肌肉不緊。
生命樹:
恩,這樣的改變很有意思
如果把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危機事件來看,你當場就做了很多的處理,而且不是先壓抑,而是馬上做了很多內在的工作,這符合宣洩原則。
同時,你對這個事件的使用了不同於以往的詮釋系統
這使得你把對於事件的反應的決定權拿回來到你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