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

和凌坤楨老師一起在四維文教院帶領NLP基礎課程,

有幾位學員接受了張老師的訓練,

對於『問題解決焦點治療』(Problem-Solution Focused Therapy)有很深的喜好。





還記得講到正向意圖的時候,

我們介紹了兩種神奇問句,

一種是向上歸類(CHUNK UP)的問句,

一種是向下歸類(CHUNK DOWN)的問句。

這時候他們開始提出疑問了,

因為在『問題解決焦點治療』的模式當中,

一個很特別的工具就是『神奇問句』,

例如,『假如你一覺醒來發現問題都解決了,你猜那是怎麼做到的?』

所以,

對於我們提出來說,如果那個目標太理想太完美的時候,

我們就考慮做向下歸類,他們覺得不能接受。

********************************************

後來,趁著休息的時候,我過去跟他們聊聊,

發現他們完全以『問題解決焦點治療』的模式做為範本,

一一比對我們在課堂當中介紹的NLP理論與技術,

如果有任何不一致的部分,他們馬上會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樣子。

蠻有意思的,對於一個超級正向的模式,

能夠這麼的全然接受,我在心裡面非常的佩服。

*******************************************

後來,我在課程當中,有特別強調 米爾頓 愛瑞克森對於NLP的影響,

同時,還說明愛瑞克森同時也影響到敘事治療,隱喻治療,以及『問題解決焦點治療』學派。

可以說,NLP跟敘事治療學派還有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學派是系出同門。

有意思的是,他們的態度仍然沒有太大的軟化。

後來,有機會遇到問題解決焦點治療的專家許維素教授,

我把這個經驗跟她提起,後來在她校閱張老師文化出版的『心理治療的新趨勢』所寫的序當中

特別提出來這一點。

*******************************************

有時候,助人工作者也會有自己先入為主的相信,

我認為,每個人都會,而且也應該有一個賴以維生的主要的模式與架構,

這樣才能夠提供穩定的助人品質。

同時呢,基於每一種模式都有它合適處理的問題類型,也有它比較不合適處理的問題類型,

所以一個認真的助人工作者當然會不斷的學習各種助人理論以及技術,

增加自己的能力,擴展自己助人工作的地圖。

而這樣的改變,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在每一次的助人過程中,放進來一點點新學到的技術,

這樣子可以測試新學到的技術的有效性,而同時又可以允許自己保留自我形象的穩定性。

在這個過程當中,或許我們一直都能夠維持那個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情』的感覺,

然而,如果養成這樣的習慣,並且勇於不斷的做一些嘗試與改變,

日積月累下來,那個原來我們以為『正確』的方式,

或許早就不知被拋到幾重山以後去了。

助人,能夠真的為當事人提供協助,

我想,這才是『正確』與否最終極的評判標準。

如果只是一種自己以為自己是對的那樣的感覺,

那麼,就會變成一種封閉的回路,無法去如實的感知外界真實的狀況,

那麼,就無從去校正,也無從允許自己隨機應變了,

這樣一來,真的很可惜,美好的世界,多元的人生,

就變得單調而僵硬,

我喜歡承受人生的不確定性,

同時,可以看見當下盛開的繁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