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是助教,
因為社服有很優秀的講師群,
對於知覺的課程有充足的經驗以及深入的準備,
能夠擔任助教跟隨他們學習,
對我來說,是NLP初階系列課程複習計畫的重要的關鍵。
*******************************
此外,
不需要像他們那樣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課程,
而時間,對我來說是稀有的資源。
除了溫故知新之外,
很大的收穫就是又可以看到NLP學習道路上面的學長學姐,
以及許多的好伙伴。
很多老朋友見到我都埋怨我,
說我的部落格怎麼那麼久都沒有更新?
我一頭霧水,因為這陣子還算比較常有新東西的說。
(基本上有帶領工作坊的時候,每一個工作坊我都會開立一個主題)
於是我努力的解釋說:『有啊,只是你沒看見吧!』
然而,當第三個人這樣跟我說的時候,
我發現到,這裡面有些問題了,
於是,
我請他描述,點進我的部落格以後,
他做了什麼?看到什麼?
他說,就看到那個『生命樹各式工作坊』那篇,
所以他就認為沒有更新,
直接就關掉網頁了。
於是我發現到,
我的想法跟他們是不一樣的,
彼此有自己的閱讀習慣,
我以為大家會注意到那是不變的,所以會主動再往下瀏覽,
那樣自然會看到我的新文章,
然而,這不是很大一部份的人的閱讀習慣,
他們一進來,習慣性的只看第一篇文章有沒有更動。
以此就做出判斷來。
(這裡牽涉到NLP的兩個基本假設:
*對方的反應就是你溝通的意義。
我自以為是,認為別人會按照我想像的方式來瀏覽我的部落格。
*地圖不等於實地。
所以重點在於對方的地圖是怎麼一個樣子的?)
這是個很寶貴的經驗,
人的觀念,會決定他的行為,
而行為回過頭來塑造他所處的世界。
所以我把固定放在最頂端的文章的標題,
後面多了幾個字說明,
希望只看首篇的親朋好友,
可以注意到標題末尾的改變。
生命樹
********************************
轉貼一篇關於『心理慣性』的文章,生活當中或許你也曾經這樣經歷過。
資料來源:http://www.understandusability.com/blog/?p=50
『用戶慣性』
早上送兒子去nanny家,抱著兒子走到車跟前很自然地就將後蓋打開,然後才意識到自己錯了。原來我要開的不是車後蓋,而是後車門。
為什麼會弄錯?這就是用戶習慣。每天吃過晚飯我們都要推著兒子去散步,平時為了方便,兒子的推車是一直放在車的後備箱裏,因此散步時一定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將推車從後備箱中取出來。正是這樣的不斷重複造就了我早上的習慣性錯誤。
這種習慣性錯誤事實上經常發生。我的夫人前不久收拾浴室的時候將牙膏挪了位置,把它從浴鏡後面的儲物格中拿了出來改放在浴鏡前。這樣的改動應該是方便了拿取牙膏。它就在眼前伸手可及,不再隱藏在浴鏡的小門後面。但是事實上我卻花費了更多的時間來拿取牙膏,因為90%的時候我總是“忽視”就在眼前的牙膏而伸手去打開浴鏡的小門。牙膏自然不在小門後,於是我恍然大悟(有時候甚至還會納悶一小會:“牙膏上哪里去了?”)一邊關上門拿起牙膏,一邊提醒自己下一次可不要忘記了。不幸的是,儘管我每次都提醒自己記得牙膏已經換了地方,我還是頻繁地犯錯誤到浴鏡後面去尋找。
這難道不是個有趣的現象嗎?牙膏明明就在眼前,我的眼睛不可能不在視網膜上形成牙膏的圖像。而我卻總是看不見。在心理學上這叫做“忽視”,眼睛看見了,而大腦並沒有“看見”。幾十年前對於癲癇患者的一種“流行”治療方法是進行胼胝體切割手術,也就是將大腦左右半球之間的神經聯繫切斷。當時對於大腦的功能還不是很瞭解,只是注意到切割胼胝體後癲癇的發病率會降低(其神經生理基礎主要是減少了來自另一側半球的神經信號從而減少對癲癇興奮灶的刺激)。手術後患者的癲癇症狀出現好轉,但隨後就發現這些患者常常出現忽視現象,在某些情況下視野某些區域中出現的物體會不被“看見”。這種忽視是源自大腦的生理性損傷(胼胝體被切斷而影響到視交叉),而我的忽視卻完全是心理性的!
用戶的心理慣性之強由此可見一斑。大腦完全被心理慣性所左右而拒絕對生理上可見的牙膏做出反應。在人機交互中我們必須提防這種現象,尤其是用於緊急任務處理的交互介面。由於心理慣性而導致的幾秒鐘延遲可能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我很慶倖我的忽視至多就是讓我的刷牙時間增長幾秒鐘。
也許下一次我需要在浴鏡上貼張字條提醒自己,不過這會有用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