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參加了三天二十四個小時的敘事治療團體。

敘事治療,講究慢(因為沒有計畫,沒有目標,沒有預設,所以在發生什麼之前,或許要很長的時間),講究鬆開,講究解構。

因此在團體進行的過程當中,我雖然想要寫點什麼在部落格發表,

但是發現內在沒有那個意願,於是放下,等待著內在。

解構到了某個程度,原來運作的方式就會停下來。

昨天團體結束,早上醒來,發現有一股整理和分享的動力,

看來,解構之後,還是會重新組織建構出一些什麼的。

--------------------------------------------------------------------------------------------------------
在敘述治療當中,

治療者承擔的角色,和當事人一樣,就是聆聽,分享,敘說。

也就是讓權力地位彼此都是對等的。

雖然無條件的關懷以及積極的聆聽,幾乎成了目前各個取向的基本態度,

但是,要做到當事人怎麼說都是對的,怎麼做都是好的,

這樣的徹底的無態度以及正向的眼光,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還是蠻不容易的。

這中間,要學會,回到兩三歲的孩子那樣,好奇的純粹的想知道。

放空我們擁有的經驗,以及隨之而來的價值信念系統,

這樣子才能停下來對於他人敘說的評論與批判,

於是可以因為我們的聆聽,陪伴,在場,好奇,

提供一個安全與開放的互動關係,

允許對方敘說,而在對方敘說的過程當中,

他可以把自己內在的經歷拿出來檢視,

看完以後,他又會面臨怎麼收回去放的內在歷程,

於是,或許他就對於事情有新的看見,產生新的態度,

也或許,就是更清楚一些。

例如,當對方述說了一段他自己的生命故事以後,

敘事治療者通常會用以下四種問句來讓對話繼續下去(不是說要解構嗎?怎麼還會有慣用的句法呢?這有點像『笑傲江湖』裡面令狐沖的劍法的味道喔。)

當你專注安靜的聆聽完夥伴的故事之後,你可以分享的是:

故事情節當中的力量所在

故事中讓你動容的地方

對方的故事當中,你看到他一直努力為自己做的事情

如果我是這個故事裡面的主角,我會如何編寫我的故事讓它繼續發展下去?


這個精神,很徹底的貫徹,就會讓彼此的互動,進入到一個開放而自由的場域。

對於無法承擔的責任(法令不許可,超出專業能力,不願意進入上對下的專家心態.......),

或者覺得與人的互動被一些看不見的『應該』捆綁的人,

這樣平等的互動方式,

這樣正向的去看見每個人在每個時候做的每件事情背後的意義,

這樣允許自己接受世界上各式各樣的生命以及他所發展出來的生存方式,

我想,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鬆開以及對自己,對身邊的人,的一種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