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好朋友阿德哥哥介紹的好書,以及他所打的筆記。
強力推薦大家ㄧ定要去他的部落格看看
http://tw.myblog.yahoo.com/nlp-hyp/
他文章新增得很快,所以得耐著性子往前面幾頁找喔。

阿德哥哥的筆記,夾敘夾議,
對於NLP有興趣的朋友,一定可以從他精采的批註當中,受益良多。

這本書的原文是1999年出版的,
本來猜想會有點過時,
但是拿起來細讀之後,發現這本書真的蠻深入淺出的,
論理細密,而且有許多的實驗的設計,
不但不會感到跟不上最新的研究結果,
而且因為有別人精心的實驗設計,
也是很好的腦力體操。

這本書字大行疏,對眼睛蠻體貼的,
內容很精采,而且發人深思,
對於NLP的模擬未來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支持,
對於催眠所引發的種種,有很好的解釋,
對於學習,有詳細可資遵循的操作上的建議。

我會把自己看這本書的心得,慢慢寫在回應裡面。


生命樹

書籍基本資料:
拉腦筋─釋放腦部的潛力

作者:艾恩羅伯森
譯者:楊麗貞
出版社:靈鷲山
出版日期:2006 年 04 月 22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叢書系列:知識港口
規格:平裝 / 294頁 / 15*21cm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ISBN:9868173035
出版地:台灣

*********************************拉腦筋Mind Sculpture 釋放腦部的潛力 的讀書心得
艾恩.羅伯森 Ian Robertson 楊麗貞譯 靈鳩山出版

第一章 帶電的你

當你讀到這一段文字時,你已經永久改變了你的腦部了。這些字句會在你體內密知的電流中,留下一道微弱的痕跡。因為你是活在腦細胞連結的震顫電網中。這張網是流動的狀態,不斷受到外在的世界無止境的能量重新模塑與刻畫。在你的理智之下,那些能量轉化為全然獨特的腦部連結迴路,這便是你。

休息狀態時,腦部耗掉你身體所產出能量的五分之一。
透過你的感官以及腦中震顫的織網,這些外在能量被轉化為你的電流,你便以行為與語言去回應這些能量。如此,你跟這個世界便進入緊密的連結,世界轉變了你,你也改造了它。

從地圖不是實地。這樣的角度去看這一件事,是還蠻貼切的。
轉化是藉由扭曲,簡化及一般化,當外在世界轉為腦中世界時,我相信生理性的個別化必然也會影響思考的個別性與獨特性。

在人類的演化中,腦部最後發展的區域事前額葉腦,它就在前額的後面,雙眼上方。這一處區域佔腦容量的40%以上。它也是腦中最後一塊與幼兒時期相連的區域---其實它就是在青少年末期或二十歲初才充分密織成熟的。有了它,我們才成為真正的人類。

在前額葉中,你形成一個自我形象,你就依據這個形象與外界接觸。你在外界中如何行動,端視前額葉如何調整腦中其餘舊有區域。在前額葉中,你把自己頭設於未來,透過你對未來所設定的計畫和目標,帶領你自己走過一生。
身上帶電的「你」來自於愛和經驗,這個「你」緩和了遺傳帶來的生命現象,榜你調整適合的船帆,以因應人類關係和文明的和風。

在前額葉中,你以所有與品格、信任、信念、愛相關的邏輯,去覺知他人的心識。沒有前額葉,你就不能稱為「你」了。沒有前額葉,就沒有良知、意志及文明的人類。

第二章 震顫的腦網

對任何的隱藏有圖案的點狀圖,你原本找不出答案的,看過答案後你很容易再度找出它,並認為這還蠻容易,不懂為什麼剛剛為何找不出來。

這一切在發生剎那彼此並無太大關聯的神經元,最後變成大約在同一時間一起併射。這並不是因為它們非常接近,而是因為被腦中同一股串聯作用引發。經過幾次同時重複併射之後,它們便傾向結合起來。當兩個連結的神經元多次同時間併射後,它們之間的細胞和突觸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當其中一個發射,就更強烈引發另一個也發射。換句話說,它們成為搭檔,未來它們會比以前更加配合的一前一後發射,這便稱為「海伯式學習」(Hebbian learning)。

有些廣泛而強烈的迴響在我們的腦海,以至於它們在突觸上造成的改變,永遠也無法還原。尤其是這些事件激化了腦中的情緒中樞時,這種經驗就會被編織為更廣泛的神經組織構造,此後要解開它就更不容易了。

這種說法,驗證NLP把所有的問題當作是學習來的結果.

細胞之間的連結不斷在改變。在腦部某些區域,連結改變得特別快速。據估計,一個突觸連結的平均壽命可能才八個小時而已。鏡頭拍攝到的神經元,顯示它們與其他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呈現持續而永不止息的變動。

一切都在你腦中悄悄發生。今天腦細胞之間的連結有所變化,但明天你的家人和工作夥伴不會發覺你有什麼不同。這是因為構成「你」的幾十億個連結,保存了一些模式,裡面儲藏著你的記憶與經驗,即使這些模式中的部分個別連結消失了,你還是模式中的「你」。
這是這本書背後的主要原理之一:亦即整體多於個別的總合。當某些部分消失時,整體仍然可以生存下來。那麼突觸為什麼永不停息?它們為什麼持續變動、碰觸、放開、再碰觸呢?

作為一個NLP的信徒,有時我這樣想,當我們看著電漿球裡靜電的閃動,我們覺得迷惑而又捨不得轉移視線,某種程度上,我懷疑這跟電漿球臨摹腦部的運作所懺生親和有關;就像接觸、放開、開放,像不像突觸間的溝通?

這一點把我們帶到了第二項主要的原理----就是前面說的「海伯式學習」。

身體的整個表面分毫不差的,都被刻畫在腦部表面一條細長的組織上。這被稱做「身體感覺狹層」的東西,大約是沿著頭頂下來直到兩耳上方一半的位置。
整個身體表面以一種一對一映像的順序方式連結到腦部,它所佔據腦的大小,並不是依照器官的大小,而是以活動的精巧性來區分大小。

有一種罕見的疾病叫「蹼指症」或「胼指症」。有些人生下來,一隻手掌長的像拳頭;上面的指頭輪廓能夠加以分辨,但它們全部連在一起,無法單獨活動,要動得整個手掌一起動。
這些人的手掌在「身體感覺狹層」上是怎麼分布的?答案是全合在一起,大腦並未分開成五個手指操作區。但是如果動了手術把五根手指分開,一個月後,腦部在同一區域會改成分配給五隻手指頭個別的區域。

依照海伯氏原理細胞一起串聯,一起發射,連結狀態產生”越來越….”的情況,用第五項修鍊的系統思考說法,就是找到了一個”越來越…”正向迴路,在讚頌奇異公司的書裡,它們稱為引擎(發動機)。

蹼指症的原理同時驗證身腦合一的概念,手指在分割後的大腦神經元的改變,分不清是腦影響手指控制,還是手指的控制影響腦的形成。

另一份美國的研究,猴子的手指被施以長時間同時無害的震動刺激,結果是代表每跟手指頭的神經元,以海伯氏的型態合併在一起了。(當不施以刺激後一段時間,手指頭的功能會自然重建)

這一章的後面提到如何消解海伯氏學習的影響,就是用另一次的學習去打散它。這跟NLP的操作模式是相同的。
另外它提到廣告,而讓我有發想,世足賽或重大新聞直撥,廣告時電視台會做切個畫面,當畫面變小,而人們只注意現場直撥而忽略影像時,最好的廣告就是最傳統轟炸型的廣告,什麼斯斯、易可膚這類的廣告。在那樣的情境,具有催眠的輸入效果。


第三章 在腦中練舉重

如果我們利用海伯氏的學習的原理,最後像鋼琴師那樣流利的彈鋼琴時,我們控制手的區域會變大嗎?答案是:不會!

那它靈活的控制的空間從哪來呢?

偷來的!他們的手掌似乎就比較不敏感,因為手掌的神經元轉而效忠手指。(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或家長,你為分配有限資源感到有罪惡感,看完這一段你就了解,分配的不均是必要之惡)

同樣的原理也造成這個世紀盛行的新疾病—(RSI)重複性施緊傷害。
同一組細胞網絡不斷發射,建立一個強大的連結網,在神經系統裡變得太過於優勢,以至於排擠掉其他不同活動所需要的連結型態。
研究人員探索死人的腦,打字員、機器操作員及器具修理工的腦部手指區細胞,比起對應身體的其他部位的腦細胞,其分支較為茂密。一個人生前售的教育程度越高,腦部語言區的神經元就較複雜,其分支的數量就越多。
盲人閱讀點字,以三根手指閱讀會比一根快,但是使用三根手指的人,較不易分辨三根手指的哪一根被單獨的觸摸。

有項研究顯示即使以局部麻醉的方式切斷感覺輸入,麻醉一隻手的指頭,也會改變手部在腦中相對應的神經分布。未麻醉手指腦中的區域會擴張到另一個萎縮的手指區域,而該區不久之前還效忠於那些被麻醉的手指頭。
即使在感覺恢復之後,腦中這些改變仍然持續著。不過等到那些手指恢復正常運作後,腦部就會恢復正常狀態。

看到這段讓我很興奮,因為我知道催眠能做的極限因為這樣的了解而更加的擴大。

有個心智練習的試驗,研究觀察左手的一根手指的伸縮,再想像和實地練習之間有何分別。每星期進行五次,連續四星期,參加者半數進行實際練習,半數則用想像的方式同樣做20次。
四星期後將他們與控制組做比較,實地練習那一組增加了30%,而想像練習的那一組增加了20%的力氣。

這驗證了NLP想的夠真,它就是真的推論。
注意:要用融入的方式想像,研究證明,看見別人運動,點亮後腦勺的視覺區,想像自己做那些運動,點亮腦中的活動區。

這一章的後面談了右腦的維持注意力的功能,聚焦就是一種專注與調低其他事件的音量的機制。

被動的接受刺激的腦區域,不會受到經驗的模塑。換句話說,沒有參與的教育是無效的,看電視學東西會不會有效,取決於我們的投入與否。

「快速動眼睡眠」可能涉及某種腦中迴路刺激型態。它是重組白天學習與連結的機制。

第四章 幽靈與幻影

這章討論幻肢與幻覺,心得太多,沒法一一打上,這跟催眠有很大的關聯性,你有多少聯想,就有多大收穫。
我只分享一段,在79頁。

這種感官之間的相互干擾也會自然發生,甚至無關任何腦部、身體或感官受損。有些個體擁有比較罕見的天生”聯覺”—即透過某種感官引發另一種感官,感知某種情況的能力。例如,有些人會「看見」音樂裡的特定音符或和絃具有某種色彩。有些人在聽到某些字眼(不是色彩相關的字),會「看見」色彩。

「品嚐」雲朵的味道或「觸摸」玫瑰的香味,並不是窮極無聊的偶發之念,這些人真的「看見」他們所聽到的,或「摸到」他們所聞到的。

巫師被訓練而能見我們所不能見,是一種聯覺的訓練,既然真實的世界,每個人受生理上的些微差異,所見都有細微差別,聯覺也應該是。
聯覺是確定的,聯覺的意義則是被賦予的,我們花整個幼兒時期學會賦予五種感官接觸的正確的意義,所以,一個巫師如何賦予它的聯覺正確的意義,對學習的人來說,關注在這裡可以學到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fe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